內容簡介
誰站在時間的河岸上,
撿拾閃爍的光之石,輕輕地擲出,
光石在水面上接二連三的留下了吻痕,
於是詩甦醒,開始了它的旅行——
.她敏銳的視線,深深的射進一首一首詩作的體內,去透視詩的每一寸肌理和每一條血脈,找到詩的靈魂;探得詩的奧秘。然後,把她所看到的景況,所感受到的滋味,用溫馨細緻的文字,說給你聽,指給你看。讓你和詩作朋友,跟詩人結姻緣。讓你親近詩,也讓詩親近你。
.論述文字的詩化、散文化,最大的特色是,透過柔細的抒情語言,把呆板生硬的說教氣氛,逐出論述篇章。相信,這將是一種趨勢,琹川開了先河。
.學者顏崑陽說她是「浪漫詩人」,詩人涂靜怡稱她為「夢一樣的女孩」,而詩人麥穗則讚美她為「集美的焦點於一身的琹川」,至於我每當看到她的人和讀到她的詩時,就會想到清純和淨潔,想到花朵和玉,以及童話。
—魯蛟
本書特色
1.作者琹川身兼詩人、詩評、教職、詩刊編輯等多職,此書乃《秋水詩刊》「詩語飛翔」專欄集結。
2.作者評論各詩人、詩集的篇章看的出其用功、用力之處,對於想讀詩而又不知從何著手的讀者,具有引導作用
3.雖說是詩評,實際上篇篇文字優美,賞心悅目
作者簡介
作者介紹
琹川
本名洪嘉君,台南縣新營市人。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,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結業。現任教職,秋水詩刊執行編輯、秋水詩社網站駐站。曾獲文藝協會新詩創作文藝獎章、吳濁流文學新詩獎、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多項獎。著有詩集《風之翼》、《琹川短詩選》(中英對照)、《在時間底蚌殼裡》、《飲風之蝶》、《琹川詩集》;散文集《種藍草的女子》;小說《夢裡玫瑰》等十餘部。曾應邀舉辦個人油畫暨創作展,並參加過多次畫展,詩、散文及畫作被選入國內外各選輯中。
個人部落格:
來自海的風鈴blog.yam.com/jinhome
種藍草的女子mypaper.pchome.com.tw/jinhome
譯者介紹
目錄
關於《詩語飛翔》
詩的透視──小論琹川的《詩在旅途中》∕魯蛟
與詩邂逅的早晨──讀莫非的〈燃燒天堂〉
魔樹的呼喚──讀洪揚〈蜂之戀〉
穿越雨中的幽谷──讀鄭智仁的〈驚〉
我在深沉的呼吸裡──讀屠岸的〈呼吸〉
以一生的純情守望──讀辛鬱的〈歲月篇〉
化作新泥還護花──讀陽荷的〈落葉〉
風花與雪月的對話──讀碧果的〈臘月〉
寫在水上的詩歌──讀高家村詩集《一場薄命的愛情嘆息》
隱在群星之間的容顏──讀葉慈的〈When You Are Old〉
在松香中測量生命的高度──讀孫謙〈被砍倒的雪松〉
女歌原色的迴旋曲──讀羅思容的〈源〉
乘著黑色的翅膀飛翔──讀北島的〈舊地〉
在詩馥白的蕊心聽見雪融──讀彩羽的〈開花了的果樹〉
流映水鏡上女人與貓的影──讀蓉子〈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〉
青春的島嶼愛的鄉愁──讀鄭愁予〈小小的島〉
飛越時代風雨的謬思──讀鄭玲的〈風暴蝴蝶〉
緣起緣滅皆是情──讀涂靜怡〈季節的嘆息〉
詩的沙灘上珍貴的寶石──讀林煥彰的〈我在風裡〉
獨有松下石──讀張默〈黃昏訪寒山寺〉
藍蝶飛舞的國度──讀莫渝的〈給我一張夢的入境證〉
蹲踞在靈魂深處的容顏──讀朵思的〈沙漏〉
在馬的眼中看見藍色的天空──懷念蒙古詩人策仁道爾基
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的人──讀周夢蝶的〈月河〉
在蒼狼走過的路上──讀森.哈達的〈博格達山上的月亮〉
琉璃河上一朵不凋的白蓮──讀亞媺〈煙的故事〉
尋找真理的向日葵──讀魯蛟〈時間的身分〉
夏日窗前聆聽雲遊者的歌唱──漫讀泰戈爾的《漂鳥集》
被召回的飛翔之旅──讀愛蜜莉.狄金生〈我的繭緊緊裹著〉
宇宙裡一朵美麗蓮燈──讀林徽音〈你是人間的四月天〉及其他
穿越相思林的紫色飛鳥──讀孟芳竹〈眺望流水的盡頭〉
在歲月的雪箋上筆歌墨舞──讀謝勳〈無常的美學〉
後記
自序/導讀
推薦序
詩的透視──小論□川的《詩在旅途中》
一、
這是她在《秋水詩刊》上所寫的一個名叫「詩語飛翔」的專欄。如今集中起來讀,立即的感覺是,她當初之所以有此一寫,其目的無非是在替一直備受冷落的詩說話;是在幫孤獨度日的詩找知音。她把敏銳的視線,深深的射進一首一首詩作的體內,去透視詩的每一寸肌理和每一條血脈,找到詩的靈魂;探得詩的奧秘。然後,把她所看到的景況,所感受到的滋味,用溫馨細緻的文字,說給你聽,指給你看。讓你和詩作朋友,跟詩人結姻緣。讓你親近詩,也讓詩親近你。
五十多年前,前輩詩人覃子豪有《詩的解剖》,接下來又出現了一些關於詩的「解析」、「鑑賞」、「誕生」和「完成」之類的專著,其用意,也莫不如此。若干年來,這個作為對詩的推廣,相信是有所貢獻的。
可是,寫詩容易論詩難。詩,可以藉基本功力和靈感之助完成。析論,卻必須要走完閱讀、吸收、消化、找到論點和表達方式這個程序才行。詩,固然有可能要數日或數月方得;然而,也可能匆匆乎瞬間即來。而論述,卻沒有這麼容易。因此,這是一項極為吃力的工作。□川之所以喜而為之,其動機完全是來自她多年來對詩的愛戀和熱情。
二、
詩,有所謂太晦澀和太淺白之說、之辯、之存在。而□川所選的析論對象,則是不玄不俗的中性之作。我欽佩她選擇和鑑別詩作的眼光與智慧。
三十二篇作品,篇篇都有其特有的光芒和重量。聚在一起,便締造出這個集子的價值,拉高了它的地位。
作為一個認真的讀者,我在它的身上獲得了以下的這幾個印象:
作者群具特色──所選作者包羅性很廣。依地域分,有本土詩人,也有域外詩人。域外的部分又分中國大陸(屠岸、北島、高家村、林徽音等)、蒙古(森.哈達、策仁道爾基)、印度的泰戈爾以及愛爾蘭詩人威廉.勃特萊.葉慈,和美國詩人艾蜜莉.狄金生(此地也有用「狄瑾蓀」和「狄金蓀」者)。如依年齡分,則有離世的前行者、高齡的資深代以及優秀的中生代和新生代。看得出來,琹川選人的條件是只在其詩,不問其人,就足以證明她選人和選詩的立場。
論述的設計和架構──對於析論文章,架構影響結構,結構影響內容。琹川在行文之初可能就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了。所以她對文章的佈局,大概都分四個區塊,那就是原詩原句的引用(擺的位置視情況而定)、析論(即學術意見)、己見的溶入(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命觀點)、以及引進詩人或另位詩人的詩篇,來印證、支持、強化她的看法。例如她在談論葉慈的〈當妳年老時〉,就提到他的另外兩首詩──〈催夜來臨〉和〈走過柳園〉,甚至還引進了法國詩人龍薩的詩。當她談到陽荷的〈落葉〉時,就找來美國女詩人克莉斯丁娜的〈輓歌〉來並比。
這是一種寫作技巧,也是一種論述藝術,它可以讓這篇文章增加深度和佐證功能。
這是許多評論者常常採用的一種策略。文化評論者南方朔寫了不少論詩的文章,其中很多是採用此模式的。例如,他介紹布萊克的名詩〈天真之兆〉時,就舉女詩人丹尼絲.萊佛朵芙的〈井中之砂〉為例。在推崇美國詩人馬斯特斯的〈匙河集〉時,就把英國詩人華滋華斯的〈得與花〉請了進來。
半是散文半是詩.作為詩人的琹川,舉筆為文,詩蹤處處,她的小說(較少量)和散文裡,總是擠擁著詩的細胞,流動著詩的血液。她的論述文字,自不例外。試舉數例如下:
「宇宙真空無生無滅,萬物也無生無滅,只是由一種形式,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」(讀